新闻资讯

发布日期:2024-07-26 12:10    点击次数:87

全职美工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何以“一眼千年”? 解码大运河背后赓续的文化血脉, 守住民族之魂

招聘美工

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大运河,南起浙江,北抵北京,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水韵悠长,沟通南北。

曾经,大运河是“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千帆竞发处的天色和潮声,是“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灯火阑珊处的街市与波光。如今,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流淌的千年文脉,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正在书写着“千年运河”的时代华章。

古韵悠悠长相伴,道不尽芳华。这是一南一北两座大运河城市:

江苏高邮。公元前5世纪,吴国开凿邗沟,从扬州附近,上通长江,经高邮、宝应、淮安入淮,沟通江、淮,从此,无论是隋朝的运河,还是元代取直以后的京杭大运河,高邮都是中国南北水运大动脉上一个著名的重镇。

“我家住在运河边,走几分钟就能上河堤。”运河儿女、世界运河城市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邓清回忆,小时候在运河边摸小鱼小虾,看来来往往的运河船只,享受跟她的老乡汪曾祺一样的水乡童年。

高邮人沿着运河生生繁衍,邓清说:“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今天,运河畔的人们在寻找乡愁中,找回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

近年来,高邮一方面对古文游台、盂城驿、当铺、镇国寺塔、净土寺塔等文保单位实施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线,遵循“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凸现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对文保单位周边及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整治。经过整治,黑臭的“龙须沟”不见了,市民们出门就能看到一部流淌的“通史”,小城的一砖一瓦,皆是文化的载体。

大运河是“活”的,从古人的物质粮仓,到现代人的精神粮仓,今天的她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沿岸人们的生活。

北京。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赵义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会并爱上了运河船工号子,也爱上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北运河沿岸的民风、民俗。

船工号子对赵义强而言既是代代相传的劳动技能,也象征着船工吃苦耐劳的精气神儿。作为北京“大运河体验官”,他说,以前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劳动,是生存,如今再喊起这号子,更多的是记忆,是文化,希望这些运河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大运河之于今天,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流淌的文化符号和悠久的精神寄托全职美工,滋养着一座又一座现代新型人文城市的发展。

蜿蜒千里赖通波,呈万千气象。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苏州评弹演员吴亮莹身着旗袍,优雅地端坐在台前,怀抱琵琶,姿态娉婷,用吴侬软语吟唱着改编版的流行歌曲《声声慢》。听一曲评弹,是今天的年轻人到苏州后必“打卡”的一项活动。

水容万物。大运河的南北交流,不仅在于有形的“物”,更在于人来人往中无形的文化融合。

百戏之祖昆曲,在元末明初年间,还只是起源于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曲小唱。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江浙一带铺行林立,商业繁荣,茶肆、酒楼、饮食等娱乐服务行业飞速发展,文人雅士汇聚其间,沉浸于昆曲“功深圆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腔调中。慢慢地,昆曲文化利用水路沿京杭运河走遍了大江南北,将婉转的唱腔传播得更远。

昆曲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过程折射了大运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水波涟涟,一条大运河,电商设计师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也就是今天的淮安……纵贯千里的运河不仅承载了南来北往的船只,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现在,在北京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中,能看到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子;诞生于江南的徽剧沿着大运河北上,促成了全新剧种京剧的诞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南下,吟诵出了一条诗意盎然的“浙东唐诗之路”……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大运河不仅薪火相传活化了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在位于无锡市梁溪区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伯渎港和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一桥横跨,岁月纵贯,历史往来穿梭,塑造了水乡的旖旎风光,也带来了舳舻蔽水的繁华。古桥、古塔、古窑、古坊交相错落,如今,这里主题博物馆、特色餐厅、品牌书店聚合成景,原生态风貌与现代气息相携相映。运河水道蜿蜒之处,传承与创新如齿轮般互推而行,锻造出一把新时代的发展之钥。

大运河始终在向前奔流。今年1月,杭州临平的塘栖古镇广济桥边上,一座由旧建筑改造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应“运”而生。朱炳仁是揭开大运河申遗序幕的“运河三老”之一。他说,随着现代的元素、精神注入源源不断地注入,大运河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朝气,也一定会从现在走向未来。

文明交汇之所,续写新传奇。

鉴真路是扬州的一条“网红路”。每年春天,来这里打卡的人流量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此时,路两旁的樱花盛放,白樱胜雪,粉樱如霞。绚烂的樱花仿佛向人们讲述着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鉴真是扬州人,他东渡日本传去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鉴真六次东渡有三次是从扬州出发,第一次东渡就是从扬州古运河的渡口启航。大运河见证了鉴真东渡,也迎来到中国的各国使者、客商等,他们之中不乏慕名来到扬州之人。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沿大运河南下游历中国,不仅告诉全世界中国大运河之美,也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所说,“大运河一端通过明州港(今天的宁波港)以通海外诸国,另一端则从洛阳西出以衔接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可以说大运河起着勾连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

依托独特的地理、经济与社会条件,在文化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南北、东西或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在今天看来,最可注重的是运河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它们既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刺激与推动作用,又在岁月沧桑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遗产。”

2024年5月16日,观众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孟德龙摄)

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融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

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中外嘉宾一致通过《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扬州倡议》。这份由中国发出的“运河倡议”,成为全球运河沿线城市的共识。不久前,一群当代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行走于大运河畔,探访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杭州西湖六公园、小河历史文化街区、运河漕舫船、拱宸桥等,继续寻找大运河的新故事。

常言说,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回望过去,大运河绵延千年;感受当下,大运河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着新时代的璀璨光彩;眺望未来,大运河作为“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必定会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

尾声

属于你我他的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绵延文化根脉。

今天,如何挖掘好、整理好、提炼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系统研究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时代内涵?

这,就需要大运河沿线的你我他携手共进,用真挚的情感和实际行动,寻找答案,助力大运河更好地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记者胡安静全职美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



Powered by 上海希音美工包月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23-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